导航菜单
首页 >  张晓坤教授  > 嘉锡讲坛第561期讲座:核受体非基因型作用机制及药物开发

嘉锡讲坛第561期讲座:核受体非基因型作用机制及药物开发

主 讲 人:张晓坤 教授

地点:图书馆明德厅

主 办 方:福州大学化学学院 福州大学图书馆

开始时间:2021-01-07 19:00

结束时间:2021-01-07 21:00

嘉锡讲坛第561期讲座:核受体非基因型作用机制及药物开发

主讲题目:核受体非基因型作用机制及药物开发

主讲嘉宾:张晓坤 教授

主办:福州大学化学学院 福州大学图书馆

                 承办:福州大学图书馆

个人简介:

张晓坤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药学院院长、国家特聘专家。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89年在美获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加州圣地亚哥SBP医学研究所教授,2006年回国创办厦门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并任首任院长,教育部 “核受体肿瘤分子靶点与药物开发”创新团队负责人,福建省药物新靶点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福建省核受体药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核受体的前沿研究及核受体药物开发工作,在《Nature》、《Science》及《Cell》等国际核心期刊发表了近二百篇核受体研究论文,是核受体RXR同源二聚体/异源二聚体作用机制的发现者,在美国及中国获得十几项专利,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对RXR靶点的抗癌专利药Targretin?的发明人,该药被《自然药物开发》及药物界同行认为是从1993~2001年9年间国际上22个被美国FDA批准的最有创新突破的靶点药物之一。近年来张晓坤教授及团队还率先在国际上报道了核受体的非基因型作用机制及针对该机制的靶点药物开发新模式,  并发现了多个针对该模式的具有开发潜力的药物先导小分子化合物,为寻找高效低毒的靶向核受体的药物及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讲座简介:

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s)是介导包括类固醇激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维生素A、维生素D等化学信号的功能受体蛋白,其功能障礙会导致严重的人类疾病,是药物开发的重要靶标,被誉为目前全球药物开发的第二大靶点。经典理论认为,核受体是依赖于小分子配体,通过与DNA结合调控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即小分子配体,如激素的及维生素,通过核受体来调控靶基因的表达来调控各种生物学效应。但这种“基因型”作用模式不能很好解释核受体广泛的生理学与病理学功能,严重影响了核受体药物的开发,说明了核受体还存在着其他重要作用模式。我们早期发现核受体Nur77可以转位至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质中的重要细胞器,是细胞的能量加工厂,同时参与调控细胞生死、炎症与免疫等重要作用,  其功能失调与众多疾病及癌症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发现核受体可直接作用于线粒体,参与调控细胞凋亡、自噬、及炎症,揭示了一个全新的核受体“非基因型”作用模式。有丝分裂期承担着精准均等分配遗传物质给两个子细胞的重任,其调控失调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有丝分裂时,含有基因的染色质浓缩形成染色体,基因转录功能关闭,核膜破裂,而调控基因转录的众多转录因子此时脱离染色质。但这些核转录因子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到那里去,行使何功能迄今不清。我们最近发现核受体RXRa在有丝分裂开始时即从细胞核移位至中心体 (centrosome),然后与调控有丝分裂的关键激酶PLK1相互作用,调控中心体功能及有丝分裂进展。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核受体在有丝分裂时可通过移位中心体调控细胞增殖及基因稳定性的新型作用模式。大量实验证明这些核受体“非基因型”作用模式是开发新型核受体靶点药物的有效模式,根据该模式我们发现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核受体候选药物。

欢迎前来听讲!

                                                                                               福州大学图书馆

                                                                                                   2021.12.29

相关推荐: